

大袍屯簡介
長安鎮安寧村大袍屯位于融安縣城北部,地處風光秀美的泗維河河畔,西面與融水縣安陲鄉相鄰,北面與瑤送、泗朗村交界,距縣城23公里,該屯依山傍水、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無工業污染。大袍屯是傳統苗寨,是融安縣長安鎮安寧村7個自然屯唯一的苗族自然屯,苗族占100% ,素有“苗寨”之稱,該自然屯共有村民122戶415人。
大袍屯位置處于大山環繞之中,2012年以前,大袍屯與外界的溝通主要依靠水運,交通不便,2012年公路通車之后,大袍屯的基礎設施、產業等得以快速發展。最具苗寨特色的風雨橋、苗寨民族樓、苗寨辦公樓、民族廣場、休閑長廊等公共設施建設完工,通過房屋修繕和墻體彩繪,統一群眾住房建筑風格和裝飾色彩,突出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和苗族文化元素,打造民族風情濃郁的文化苗寨。這些民族特色的公共設施和周邊的特色民居井然有序的排列在環山傍水之間,與大自然完美結合,體現出了苗寨人民千百年以來最精髓的文明色彩?,F在家家戶戶接通了飲用水和電,通屯道路、屯內巷道硬化已全部建成。村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約3-40畝的香杉,大袍屯河流水質非常好,非常適合發展網箱養魚產業,目前網箱養魚產業年產達到30萬斤以上。同時大袍屯的山溝比較多而且不受外界污染,非常適合土雞養殖。土雞養殖采用放養模式,任由土雞在山溝行走覓食,不進行任何人工喂養,養殖6個月方可銷售,整個大袍屯的養雞年產量超過6萬羽,價格達到每斤17-20元左右,經濟效益非??捎^。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大袍屯村民愛護環境的意識已經得到了有效加強,生活垃圾主動實施分類,各家房前屋后整潔有序,綠化率高達90%以上。
一直著力宣傳打造傳統的正月初九“芒篙”節和六月初六“鬧魚節”兩個節慶品牌,是大袍苗寨的傳統民族節日?!懊⒏荨毕鄠魇钱數孛缱迦罕姷母I瘢碜8V狻私?,芒篙舞蹈與蘆笙踩堂舞表演源于舊時苗族祖先為抵御野獸和盜賊侵擾,用來驅趕盜賊與野獸所表演的動作演化發展而來。芒篙舞和蘆笙踩堂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逐漸成為了苗族人獨有的舞蹈,延續至今,逐步演變為苗寨的民俗傳統節日,并添上了新春祈福的寓意。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安寧村大袍苗寨都要舉行迎請山神“芒篙”儀式,跳芒篙和蘆笙踩堂舞。四面八方的民眾和游客從各地匯集在大山深處的大袍屯,參加隆重的迎請山神“芒篙”儀式和蘆笙踩堂舞等民俗文化活動。風景秀麗的苗寨歡歌笑語、鑼鼓喧天。當地青壯年扮成的“芒篙”手涂鍋灰,走村串戶為當地群眾和游客送去新春祝福。農歷六月六“鬧魚節”是苗族群眾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鬧魚節”活動當天,當地苗族群眾和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一起吹奏蘆笙、跳踩堂舞,在水中鬧魚、抓魚等,慶祝豐收。正月初九“芒篙節”和六月初六“鬧魚節”已經成為融安縣的特色鄉村文化旅游品牌,特別是“芒篙節”,每年都能吸引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游客朋友前來參與,全國各級媒體爭相報道,昔日閉塞的苗寨華麗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屏幕。特色生態旅游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不僅有效帶動群眾增收,也推動了苗族群眾各民族的融合交流。
來源:融安縣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 發布日期:2024-01-04 10:50
大袍屯簡介
長安鎮安寧村大袍屯位于融安縣城北部,地處風光秀美的泗維河河畔,西面與融水縣安陲鄉相鄰,北面與瑤送、泗朗村交界,距縣城23公里,該屯依山傍水、陽光充足、氣候宜人、無工業污染。大袍屯是傳統苗寨,是融安縣長安鎮安寧村7個自然屯唯一的苗族自然屯,苗族占100% ,素有“苗寨”之稱,該自然屯共有村民122戶415人。
大袍屯位置處于大山環繞之中,2012年以前,大袍屯與外界的溝通主要依靠水運,交通不便,2012年公路通車之后,大袍屯的基礎設施、產業等得以快速發展。最具苗寨特色的風雨橋、苗寨民族樓、苗寨辦公樓、民族廣場、休閑長廊等公共設施建設完工,通過房屋修繕和墻體彩繪,統一群眾住房建筑風格和裝飾色彩,突出苗族傳統民居建筑特色和苗族文化元素,打造民族風情濃郁的文化苗寨。這些民族特色的公共設施和周邊的特色民居井然有序的排列在環山傍水之間,與大自然完美結合,體現出了苗寨人民千百年以來最精髓的文明色彩?,F在家家戶戶接通了飲用水和電,通屯道路、屯內巷道硬化已全部建成。村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約3-40畝的香杉,大袍屯河流水質非常好,非常適合發展網箱養魚產業,目前網箱養魚產業年產達到30萬斤以上。同時大袍屯的山溝比較多而且不受外界污染,非常適合土雞養殖。土雞養殖采用放養模式,任由土雞在山溝行走覓食,不進行任何人工喂養,養殖6個月方可銷售,整個大袍屯的養雞年產量超過6萬羽,價格達到每斤17-20元左右,經濟效益非??捎^。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大袍屯村民愛護環境的意識已經得到了有效加強,生活垃圾主動實施分類,各家房前屋后整潔有序,綠化率高達90%以上。
一直著力宣傳打造傳統的正月初九“芒篙”節和六月初六“鬧魚節”兩個節慶品牌,是大袍苗寨的傳統民族節日?!懊⒏荨毕鄠魇钱數孛缱迦罕姷母I?,代表祝福之意。據了解,芒篙舞蹈與蘆笙踩堂舞表演源于舊時苗族祖先為抵御野獸和盜賊侵擾,用來驅趕盜賊與野獸所表演的動作演化發展而來。芒篙舞和蘆笙踩堂舞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逐漸成為了苗族人獨有的舞蹈,延續至今,逐步演變為苗寨的民俗傳統節日,并添上了新春祈福的寓意。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安寧村大袍苗寨都要舉行迎請山神“芒篙”儀式,跳芒篙和蘆笙踩堂舞。四面八方的民眾和游客從各地匯集在大山深處的大袍屯,參加隆重的迎請山神“芒篙”儀式和蘆笙踩堂舞等民俗文化活動。風景秀麗的苗寨歡歌笑語、鑼鼓喧天。當地青壯年扮成的“芒篙”手涂鍋灰,走村串戶為當地群眾和游客送去新春祝福。農歷六月六“鬧魚節”是苗族群眾預祝豐收的傳統節日,“鬧魚節”活動當天,當地苗族群眾和壯族、侗族等少數民族同胞一起吹奏蘆笙、跳踩堂舞,在水中鬧魚、抓魚等,慶祝豐收。正月初九“芒篙節”和六月初六“鬧魚節”已經成為融安縣的特色鄉村文化旅游品牌,特別是“芒篙節”,每年都能吸引全國各地各民族的游客朋友前來參與,全國各級媒體爭相報道,昔日閉塞的苗寨華麗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屏幕。特色生態旅游產業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不僅有效帶動群眾增收,也推動了苗族群眾各民族的融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