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秉凡(1916-1948),男,漢族,融安縣潭頭鄉北山村人,出生于一個開明地主家庭,家道殷實。
1936年,他在廣西師范專科學校附中(桂林高中)讀書,受廣西師專“反帝反法西斯同盟”負責人陶保桓等同鄉同學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該同盟組織,積極從事學生運動。因帶頭反對該校校長貪污而無辜被開除學籍。他被迫離校后返回家鄉,到和睦鄉小學任教。翌年,原中共桂林縣委委員路璠,從武宣轉移回家鄉融縣隱蔽,莫便介紹路入該校同教。他們身在學校,心在抗日。他二人為了推動和睦鄉的抗日救亡運動,幾經努力宣傳發動,組織了該校和附近村校的全體師生,多次上街下鄉,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愛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使人們愛國抗日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后來他們找到了分散隱蔽在融縣各地的中共黨員莫矜等人。并在共產黨人的發動、串聯下,組織各地學校的師生,紛紛上街下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使整個融縣掀起了愛國抗日運動的高潮。
1937年7月,莫秉凡經中共廣西省工委的介紹,到延安陜北公學學校學習,是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分配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關中分校任中隊政治指導員。但不料他身染肺結核病。黨組織送他到延安中央干部休養所醫治。因當時醫藥短缺,組織安排他暫時回家醫治,待身體康復再回中隊工作。于是,莫秉凡告別了延安,于1941年冬回到自己的家里。
1942年秋,中共廣西省工委在“七·九”事件中遭到敵人破壞,莊炎林、吳贊之、路璠、楊烈、梁林等各地的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先后轉移到融縣隱蔽。這使他得以與地方黨組織接上了關系。他雖身患疾病,仍然主動要求黨組織給他分配工作任務。中共融縣特別支部書記路璠安排他在特支擔任“咨詢”。從此,他的家變成了中共地下黨人往返出入和長時留居之地。當時,凡是中共融縣特支的有關重大活動,都與他商議。而他也總是以他在延安所學到的知識和工作實踐經驗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融縣特支的許多工作得以順利地開展。
1944年9月,日本侵略軍緊逼桂林和柳州,桂林八路軍辦事處領導的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和中共柳州日報社特別支部的大部分中共黨員疏散轉移到融縣,莫秉凡身為融縣特支“咨詢”,他極力主張中共融縣特支與桂、柳支部聯合,以便建立抗日武裝抗擊入侵之日寇。爾后,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1945年1月上旬成立了中共融縣聯合工委(亦稱中共桂北臨時聯合工委),并隨之建立了在黨領導下的“融縣抗日挺進隊”和“融縣抗日挺秀隊”。對于部隊的軍需給養等,莫秉凡也是積極動員了地方士紳予以解囊相助,使得部隊對入侵的日軍進行有力地抗擊。
1945年5月融縣光復后,他積極為黨組織做轉抄黨的文件以及協助建立中共北山支部,創辦北山“婦女夜學班”、發動農民反“三征”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由于長期過度勞累,他的肺結核病情日趨嚴重,1948年8月,莫秉凡在北山不幸病逝,時年32歲。
1950年,廣西省人民政府,追認莫秉凡為革命烈士。1984年清明節,融安縣人民政府將其遺骨移葬于潭頭公路旁新建于新寨坳頂的革命烈士墓,并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
來源:融安縣史志辦公室 發布日期:2025-01-08 12:00
?莫秉凡(1916-1948),男,漢族,融安縣潭頭鄉北山村人,出生于一個開明地主家庭,家道殷實。
1936年,他在廣西師范專科學校附中(桂林高中)讀書,受廣西師專“反帝反法西斯同盟”負責人陶保桓等同鄉同學進步思想的影響,參加了該同盟組織,積極從事學生運動。因帶頭反對該校校長貪污而無辜被開除學籍。他被迫離校后返回家鄉,到和睦鄉小學任教。翌年,原中共桂林縣委委員路璠,從武宣轉移回家鄉融縣隱蔽,莫便介紹路入該校同教。他們身在學校,心在抗日。他二人為了推動和睦鄉的抗日救亡運動,幾經努力宣傳發動,組織了該校和附近村校的全體師生,多次上街下鄉,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愛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使人們愛國抗日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后來他們找到了分散隱蔽在融縣各地的中共黨員莫矜等人。并在共產黨人的發動、串聯下,組織各地學校的師生,紛紛上街下鄉,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愛國抗日救亡宣傳活動,使整個融縣掀起了愛國抗日運動的高潮。
1937年7月,莫秉凡經中共廣西省工委的介紹,到延安陜北公學學校學習,是年,在校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分配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關中分校任中隊政治指導員。但不料他身染肺結核病。黨組織送他到延安中央干部休養所醫治。因當時醫藥短缺,組織安排他暫時回家醫治,待身體康復再回中隊工作。于是,莫秉凡告別了延安,于1941年冬回到自己的家里。
1942年秋,中共廣西省工委在“七·九”事件中遭到敵人破壞,莊炎林、吳贊之、路璠、楊烈、梁林等各地的中共地下黨負責人先后轉移到融縣隱蔽。這使他得以與地方黨組織接上了關系。他雖身患疾病,仍然主動要求黨組織給他分配工作任務。中共融縣特別支部書記路璠安排他在特支擔任“咨詢”。從此,他的家變成了中共地下黨人往返出入和長時留居之地。當時,凡是中共融縣特支的有關重大活動,都與他商議。而他也總是以他在延安所學到的知識和工作實踐經驗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融縣特支的許多工作得以順利地開展。
1944年9月,日本侵略軍緊逼桂林和柳州,桂林八路軍辦事處領導的中共桂林文化支部和中共柳州日報社特別支部的大部分中共黨員疏散轉移到融縣,莫秉凡身為融縣特支“咨詢”,他極力主張中共融縣特支與桂、柳支部聯合,以便建立抗日武裝抗擊入侵之日寇。爾后,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在1945年1月上旬成立了中共融縣聯合工委(亦稱中共桂北臨時聯合工委),并隨之建立了在黨領導下的“融縣抗日挺進隊”和“融縣抗日挺秀隊”。對于部隊的軍需給養等,莫秉凡也是積極動員了地方士紳予以解囊相助,使得部隊對入侵的日軍進行有力地抗擊。
1945年5月融縣光復后,他積極為黨組織做轉抄黨的文件以及協助建立中共北山支部,創辦北山“婦女夜學班”、發動農民反“三征”等力所能及的工作。
由于長期過度勞累,他的肺結核病情日趨嚴重,1948年8月,莫秉凡在北山不幸病逝,時年32歲。
1950年,廣西省人民政府,追認莫秉凡為革命烈士。1984年清明節,融安縣人民政府將其遺骨移葬于潭頭公路旁新建于新寨坳頂的革命烈士墓,并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禮。